劉雨婷,社會發(fā)展學院2021級中法聯合培養(yǎng)項目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數字社會與社會轉型。
研究生期間發(fā)表12篇CSSCI和SSCI論文(獨作A類權威1篇,獨作SSCI社會學一區(qū)1篇,獨作C刊1篇,一作C刊1篇,二作C刊8篇)。曾獲2次研究生國家獎學金,4次華東師范大學優(yōu)秀學生榮譽稱號。主持校級課題1項,深度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和重點項目、JoRISS項目等國內國際學術項目。擔任SSCI一區(qū)刊物審稿人。多次在國內和國際重要學術會議進行匯報交流。
# 01
海量閱讀獲得學術敏感度
劉雨婷在研究生期間保持著對科研技能的不懈打磨,追求精益求精。
這一努力的背后,是她對未來從事科研工作的期望:具有學術敏感度,在研究課題時能明確從何入手和開展,能夠有條不紊地分析豐富的數據,能夠通過清晰準確的寫作傳達研究成果。
這一追求與她的導師文軍教授的培養(yǎng)目標相契合。劉雨婷表示,導師期望培養(yǎng)具有研究能力的優(yōu)秀學者,能夠獨立進行科研工作的學者。“文軍老師強調,他培養(yǎng)學生不僅是教會某種社會學知識或者了解特定領域的社會學研究狀況,而是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能力。他認為,擁有了成熟的科研能力,研究者就可以開展不同主題的研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劉雨婷認為科研技能就是做研究的“器”。如果沒有這個工具,即便有好的想法,也難以完成一個成熟的研究。
從捕捉問題、提出問題、設計研究方案、開展研究調查,到論文撰寫,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所需要的“器”都值得不斷打磨。
參加第三屆東亞社會學年會
對于社會學研究者來說,社會學理論是學科的底色,也是科研訓練的基石。
“我們佩戴什么樣的‘眼鏡’去研究問題、使用什么樣的方法論、拿起什么樣的理論工具、采取什么樣的本體論、站在誰的肩膀上……這些問題的答案都與我們了解與掌握哪些社會學的理論息息相關?!眲⒂赕帽硎?。
她在本科階段會記憶和背誦經典社會學家的主要理論思想,以及社會學發(fā)展史和理論脈絡,同時廣泛研讀社會學必讀書單中的書籍。在碩士階段,她根據自己的研究興趣,保持精讀社會學的經典作品。在博士階段,利用在法國留學的契機,劉雨婷在法國導師的指導下,研讀當代法國重要的社會學作品。
“社會學研究是需要敏感度的?!?/strong>劉雨婷表示科研訓練中不可缺少的就是學術敏感度的培養(yǎng),這包括捕捉社會現象的敏銳度,以及回應社會和理論問題的契合度。劉雨婷分享了自己鍛煉學術敏感度的一個方法:海量閱讀。她表示,我們經常會強調和鼓勵的是上面提到的“研讀”和“精讀”,但是“海量閱讀”這個概念好像比較少被提及。
就個人科研訓練而言,劉雨婷是通過經典文獻的“研讀”和“精讀”來打下理論基礎,同時通過海量文獻的閱讀來獲得學術敏感度。
“科研成果的傳達,是非常重要的承上啟下環(huán)節(jié)。而論文寫作,是一種需要不斷訓練和精進的技藝?!痹诖T士初期學習階段,劉雨婷主要做的是基于數據分析的定量研究,論文寫作遵循定量研究的模式。
隨后,導師文軍教授提出了進一步的建議,希望劉雨婷在碩士三年級時嘗試理論性論文的寫作,同時加強文章的學理性風格。劉雨婷按照導師的建議,在完成三項與導師合作的數據分析研究后,又在導師的指導下完成了兩篇理論性研究的合作文章。
中文論文成果
劉雨婷在碩士期間經歷了緊湊和連續(xù)科研訓練,按照導師的培養(yǎng)規(guī)劃,一步一個腳印地進行著科研訓練。
“‘你們每一個人都要跨過獨立發(fā)表這個檻’,文軍教授經常對我們這樣說?!?/p>
碩士三年級時,劉雨婷發(fā)表了第一篇C刊獨作論文。文章從選題、調研(2019年8月)、草稿初稿、參會、多次修改、投稿、改稿到最終見刊(2021年6月),歷時將近兩年。這篇文章為劉雨婷碩士期間的科研訓練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也承啟了她的博士科研訓練。
# 02
中法聯合培養(yǎng)項目的博士研究生
劉雨婷是中法聯合培養(yǎng)項目的博士研究生,目前在文軍教授及Laurence Roulleau-Berger教授這兩位中法導師的指導下開展研究。
她感受到中法導師的培養(yǎng)為她提供了有力的學術支持,讓她能夠充分學習中法兩方的經驗,找到適合自己的學術路徑。
“中法兩位導師對博士論文的偏好存在一些差異。在中方導師看來,大論文的穩(wěn)健性至關重要,避免過多的概念和創(chuàng)新點以確保平穩(wěn)。而法方導師則認為,盡管理論框架比較復雜,但確保文章的復雜性和創(chuàng)造性更為關鍵。兩種觀點之間存在差異,但通過良好的平衡,我相信自己有機會可以完成一篇既穩(wěn)健又有新意的博士論文?!?/p>
參加2023年中國社會學年會
在劉雨婷看來,與兩位導師順暢交流,為她提供了一個非常有益的聯合培養(yǎng)環(huán)境。
“在我加入中法項目之前,文軍老師和羅蘭老師就已經認識,而且有過合作。兩位導師之間互相信任,保持著高效的溝通。我在2021年來法國讀博后,他們還一同合作申請了JoRISS中法聯合研究項目,該項目的主題與我的博士論文密切相關。博士論文和JoRISS項目也成為我與中法導師聯系和溝通的兩個重要主題?!?/p>
# 03
“中國關懷、全球視野”
“以學術為志業(yè)”是劉雨婷在本科時萌生的想法,在碩士階段,她進一步明確了這一生涯規(guī)劃。
在聊到科研規(guī)劃時,劉雨婷希望未來能夠在研究中貫徹這八個字導向:“中國關懷、全球視野”。
對于“中國關懷”,她強調了兩個方面。首先是扎根中國經驗,關注中國社會正在發(fā)生的變化和新的重要社會現象。劉雨婷回顧了自己從2019年以來,專注于觀察和研究中國數字社會轉型過程中發(fā)生的顯著和微妙變化。她深入研究數字社會中勞動的演變、數字技術對社會學研究方法論的影響等問題,并以論文形式發(fā)表了研究成果。其次是中國特色的創(chuàng)新,即在普遍性的基礎上體現中國社會的獨特面向。
她還提到了“全球視野”所包含的三個方面。首先,通過全球視角看中國,有助于更全面地認識中國的發(fā)展。其次,將中國故事和理論傳播到國際舞臺,拓展中國學術的影響力。為此,她在科研發(fā)表上不僅撰寫中文論文,還積極發(fā)表英文論文。最后,她希望將來能夠用中國視角來觀察世界,研究其他國家的社會情況。
英文論文成果
劉雨婷坦言:“正是因為有聯合培養(yǎng)的契機,我才能更好地開拓全球視野,同時也在實踐中將中國經驗和理論通過國際平臺向世界傳播。華東師大提供的優(yōu)渥學術環(huán)境和導師文軍教授不遺余力的指導與鼓勵,是我科研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p>
# 04
“唯一的辦法就是勇氣+實踐”
科研之余,劉雨婷熱愛體育運動,每天安排至少30分鐘的體育活動,每周會練習網球。
她時常查看歌劇院和音樂廳的演出信息,如果有喜歡的節(jié)目,就會邀請朋友一起前往。此外,她也熱衷于參觀不同國家和城市的美術館與博物館。
與其他博士生一樣,在博士論文和小論文寫作之間的時間管理是她面臨的一項挑戰(zhàn)。
“在法國,博士論文研究在第一年就開始,在入學前已和博導經過多次討論和修改,確定了研究計劃。與此同時,我又有小論文發(fā)表的畢業(yè)任務。在博一和博二期間,我時常遇到難以協(xié)調小論文寫作和大論文寫作的時間沖突問題。經常在同一時段,我需要完成小論文的寫作,同時法導也期待我提交大論文的內容?!?/p>
劉雨婷坦言“勇氣 實踐”就是目前最好的辦法,她會盡力把兩件事情都落實。
近期,正專注于完成博士畢業(yè)論文寫作的劉雨婷表示,未來將以學術為志業(yè),以“中國關懷,全球視野”為研究導向,持續(xù)致力于深入科研、保持創(chuàng)新的態(tài)度,追求卓越。
來源|社會發(fā)展學院
通聯|丁玉婷
編輯|吳瀟嵐
華東師大六旬教授兩度援疆,出野外觀天象!
權威發(fā)布!華東師大2024年高水平運動隊招生簡章
年在一起,情意更“龍”!
來“龍”去脈,華東師大生肖科普上新!
華東師大尋“龍”記!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